香港
活現「創客」文化 衝擊本地青年藝術 K11 Art Foundation 與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攜手呈獻 第二屆「CAFAM 未來展」:創客創客

(香港,2015 年 5 月 22 日) — 「CAFAM 未來展」是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及 K11 Art Foundation 合辦, 於 2015 年 5 月 23 日至 2015 年 7 月 5 日期間,在香港 K11 購物藝術館的廣場、地下中庭、chi K11 art space 呈獻第二屆「CAFAM 未來展」:創客創客 - 移動/驛動: 從中國青年藝術的現實表徵到香港相遇後的改變。 「CAFAM 未來展」的意義在於以富有未來性的眼光和方式,發現並扶持富有天賦和潛質的青年藝術人才。作 為一個由中國最高藝術學府打造的青年藝術項目,首屆 CAFAM 未來展於 2012 年舉辦後已經贏得了學界與社 會各界的極大關注。是次巡展將首次移施到香港,並於香港K11購物藝術館進行展覽。「CAFAM未來展」 針 對全國各地藝術文化進行調查,並以香港、臺灣等地的調查結果策劃是次展覽。從策展過程至展覽現場,從構 思展覽主題到闡述創客文化,展覽見證了當代中國新興藝術,討論創客文化對青年藝術家的影響。

「CAFAM 未來展」於 2015 年 1 月在北京開幕,並展出了 95 位藝術家的作品;是次香港巡展則將展出 33 位 新晉藝術家的作品,其中三分之一來自香港本地年輕藝術家,其作品媒介包括繪畫、裝置、錄影、跨媒體等, 題目涵蓋光、宗教和心理等跨學科之研究。這個展覽的主體是新興藝術和年輕人,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及 798 藝術工廠,首次移施到香港,隨後再於明年初巡迴至上海展出,將透過「創客」主題持續討論,深入探 討揭示該地區文化之深度,並構成展覽巡迴之經緯。

與首届「未來展」不同是,本届是以相關藝術機構或藝術項目作為提名單位,這從一個側面,考察了在當今藝 術生態中各種形式的藝術機構與個體創作者的互為關係,首届是以個人提名的方式,為策展團隊提供了策展人、 館長、藝評家等與藝術家圈子或群體關係與網絡類型考察的依據。首届主題是對青年藝術生態作為「亞現象」 的考察,本届是以「創客」為主題的核心概念,它與「亞現象」這種青年生態現象之間不完全是一種平行的現 象關係,「創客」側重的是對當代青年創作方式的表述。

第二屆「CAFAM 未來展」藝術總監,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徐冰說:「我們一直認為對青年藝術家的關注是最值 得做的事情,因為青年藝術生態是最敏感的一個地帶,它可以反映這個時代最不確定的,也是最有生長力的那 一部份,更重要的是,他們代表未來。」

K11 Art Foundation(KAF)創辦人及榮譽主席鄭志剛表示:「在鼓勵青年新晉藝術家發展,並為他們提供一 切可能展現藝術天分的 K11 Art Foundation(KAF)眼中,所有的『創客』都有可能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 大師。在這樣的希望之下,才有了由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與 KAF 聯合主辦的第二屆『CAFAM 未來展』:創客 創客。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以國內最高美術學院為依託,同樣肩負著培養、挖掘、呵護中國青年藝術家成長的 使命。基於共同的願景,KAF 和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開為期三年的戰略合作計劃,以第二屆『CAFAM 未來 展』為雙方合作拉開序幕。」

展覽: 第二屆「CAFAM 未來展」:創客創客

日期: 2015 年 5 月 23 日至 2015 年 7 月 5 日

時間: 上午 10 時至晚上 10 時

地點: K11 購物藝術館廣場、地下中庭、chi K11 art space (B207)

藝術總監: 徐冰、王璜生

策展人: 李振華、蔡萌、盛葳、王春辰

主辦單位: K11 Art Foundation 及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場地夥伴: K11 購物藝術館

 

第二屆「CAFAM 未來展」:創客創客作品預覽:

Co-Intelligence 共智場

BI Rongrong

畢蓉蓉 ‧ 浙江寧波

7:3 Colors

透明彩色有機玻璃、不銹鋼支架、LED 燈 尺寸不一

2013

《7:3 Colors》是兩年前為一個環球金融中心的一個活動訂製 的,在未來展展出的是它的一個局部。這件作品是我對光、色、 影以及形狀這些概念的一個表現。為了在現場能夠更多地介入到 這個環境當中,我將它延伸到了背後的公共壁畫當中——它的 題目是《光》,它的方向在移動,所以我邀請觀眾們拿起畫筆, 在這件壁畫上畫出你們心目當中的光的方向,希望由大家共同來 完成。我很期待它的變化能夠為我作品帶來更豐富的東西,能夠 讓我從你們的心中學到藝術,我相信所有人都是應該介入到藝術 當中的。

 

HE Xianyu

何翔宇 ‧ 遼寧丹東 智慧塔

牙齒、99.9% 純金、銅、竹籤 1.9 × 1.9 × 9 厘米

2013

根據中國傳統建築「塔」來選擇、製作 20 餘件木雕並翻製成銅 件,之後再以每顆智慧齒的不同形態來製作完成這件作品,作品 中使用的牙齒為真人的智慧齒。

 

Lee Kaichung

李繼忠 ‧ 香港 暴動歷史(桌子)

雕塑、攝影
14 × 18.5 × 4 厘米 (照片)

76 × 150 × 75 厘米(桌子) 2013

照片出自 1967 年明報。1967 年 10 月左派暴動期間,數以千計 的土製炸彈被放置於公共場所和街道,當中只有一小部份含真正 炸藥。每天,報張頭條充斥着炸彈發現的報道,市民生活在惶恐 中。有見及此,港英政府利用此機會,每發現可疑爆炸品,警察 都大張旗鼓,出動拆彈專家,把爆炸品移到大街中心一張桌子 上,並取出炸彈引信。但事實上,將可疑爆炸品移到接近群眾的 地方是有違拆彈守則;因此,整個行動其實是被港府用作對抗當 時的本土左派,而那張桌子就是「表演」的舞台。

 

Dong.Daiwei

董大為 ‧ 遼寧大連 塵歸塵之遠山近山 2

木板上色粉筆
240 × 500 × 150 厘米

2012

通常人們會嫌棄粉筆在使用中產生多餘的粉末,因為它們會落在 地上或飄到衣服上,但是這些多餘的粉末是不可避免的「副產 品」;畢竟粉筆本來就是由粉末製成的。我試圖去承認粉筆的這 一特性,不把伴生的副產品看作是多餘的和討人厭的,而把它看 成作品的一部分。這樣,粉末也給了我一些意像不到的回饋:

  1. 粉末提醒我們粉筆的由來,啟示在繪畫的過程中物質形 態的轉化
  2. 粉末提示繪畫的過程,繪畫不僅僅呈現為瞬間的結果
  3. 粉末與畫面形成對話,作品成為獨立的自解釋系統
  4. 粉末由於重力落在地上,由於氣流分散在空間當中,二維的繪畫自然的成為空間性的作品

 

Source Code 源代碼

王欣 ‧ 湖北宜昌 在此我們創造未來的演出者

互動裝置 尺寸不一

2014

《在此我們創造未來的藝術家》是我關於藝術生態系統的「粉絲 系」作品之一。幾個霓虹燈字——「在此我們創造未來的藝術 家」豎立在一個裝飾著粉色發光燈泡與燈帶的小房子裡。小房子 內放置著一個吊椅,正對著顯示器。在意識層面看起來,顯示器 中播放的影像是一些結合文字的抽象動畫,這段動畫影像會以十 幾微秒左右的時間閃過一些圖片或文字的閾限下信息。這些閾限 下信息是關於激發成為未來的藝術家所需要的創造力的。與此同 時,這件作品在「CAFAM 未來展」語境下首次呈現時,又營造 了另外一個層面的意義。

 

Otto LI Tinlun

李天倫 ‧ 香港

發展中的音域

地圖、聲帶、能達翩紙本

尺寸不一

2014

作品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澳門一些發展中或改變中的地方 記錄環境聲音,最後在地圖上摺疊出立體的聲音結構。作品一方 面保存這些環境中即將消失的聲音,另一方面利用地圖作為一個 比喻,透過聲音去訴說如何去使用和分配土地資源。地圖本身就 代表著一幅幅的土地,當它被摺疊成高高低低的聲音結構去呈現 密集的社區環境時,同時亦反映這土地已被利用、被建設,土地 亦正被壓縮、消耗。將地圖的紙幅摺成高低起伏的聲音形態,就 好像城市發展的過程。用紙幅摺成較高的聲波,好比資源消耗更 快,相對發展情況不太長遠;而較低的聲波則耗費較少資源,表 示發展可更持續長遠。一段段「聲音景觀」不單見證著一個個取 捨的過程,更是一個個有機演變的城市生命體。
HU Weiyi

胡為一 ‧ 上海 低級景觀 No.1

影像裝置 尺寸不一

2013

這件作品是我「低級景觀」系列的第一版本,創作於 2013 年, 也是我本科的畢業作品。作品的概念是在一個舊的行李箱裡面製 造一個電影的拍攝現場,裡面有七個攝像頭、七根軌道,還有很 多的拍攝場景。其中的物品來源於我們的日常生活,都是我平時 生活當中收集來的,它們承載了我的一些記憶和我的一些生活。 攝像頭不斷地非常近距離地拍攝這些物品,再實時地把信號傳給 身後的五個大屏幕,然後根據一段音樂這五個攝像頭的信號會彼 此的切換構成了一個五屏的多屏影像。我作品的一個出發點就是 想表達物品本身的狀態,製造一個關於物品的劇場。因為我覺得 物品跟人一樣,它有時候也是有情感的、有記憶的。我製造了這 樣一個現場,這樣一個場景,也是想讓物說出自己的故事。
WU Juehui

吳珏輝 ‧ 浙江杭州 離線眼球 (器官計劃)

WiFi 攝像頭、3D 打印結構、視頻眼鏡、電磁鐵、平板電腦、 控制系統、穿戴系統

2014

假如人類眼球像計算機外設一樣可以從身體上取下來,成為一個 與身體「無線」相連的外派器官,這會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它 會不會用自己捕捉到的影像去主宰整個身體的感知?人類對世界 和自身的認識會不會因此發生改變?

「離線眼球」是一個眼鏡一樣的視頻裝置,上面吸附著一個內置 攝像頭的 3D 打印眼球。每隔 30 秒,眼球自動脫落,滾到不知 何處,但眼球的視覺並未消失,而是通過 WiFi 信號將「看」到 的畫面傳遞給視覺裝置的佩帶者。假如眼球去哪身體就去哪,隨 著眼球可能「被沖進抽水馬桶、從高空墜下、被寵物叼走」,那 麼相應地佩帶者就可能獲得進入下水道、墜樓觸地和其他不可預 知的體驗。你甚至可以把眼球拿在手中轉向自己,看看自己身處 世界當中的樣子。

Cloud ProductionCasey TANG

唐子豪 ‧ 香港
極晝之眼
數碼影像
08’ 00’’
2015
唐子豪嘗試把生態,音樂及敘述行為等不同學說,交織在一起。 他將行為、經驗、物體和裝置,綜合一起,並創造出一有限的地 域,包括:語境化、比較系統、信息領域、歷史和範例。他最近 開始利用形式和敍事的抽象,作為一種製造分裂與合併非西方世 界觀和文化生產的手段,例如禪宗中的認知敍述、幽默、矛盾, 來組織自我世界。
Peggy CHAN Puileng

陳佩玲 ‧ 香港

《藍上彼丘》系列 - 路邊草

陽光、時間、鐘線、紙、紙盒、畫布框

尺寸不一

2014

時間帶著熟悉的遠去,以時光烤出時代流轉中,一片片藍色的記 憶。本人自小居於澳門香港兩地。兩地生活氣息雖有不同,但同 樣經歷著急速的轉變,讓人與城市產生混沌的張力,徘徊於今昔 中。透過藍曬作品,從身邊出發,採集城裡風光,拼湊出一個個 幻想世界,將日常發現和想保留的,通通收進幻想國度中。

LUO Wei

羅葦 ‧ 廣東廣州 晶體星球-白色劇場

混合媒介裝置 尺寸不一

2013

晶體星球是我創建的一個集體意識平台。在虛擬世界中,白色劇 場成為了晶體星球中的舞台。在晶體星球舞台中我會邀請不同領 域的觀眾進入到舞台中扮演他們所希望的一些角色,然後一起用 幻想去背叛現實並且產生某種真理價值。

 

 

KONG Chunhei

鄺鎮禧 ‧ 香港 通風口

高清錄影、不銹鋼
30’00”,56.3 × 34.3 × 8.7 厘米

2014

我們經常生活於仍在建構的與不確定的場域之間,膠帆布及通風 口都負責把這些裹覆起來,帆布上明確而亮麗的圖象彷彿對你許 諾未來必然美好。透過通風口可看到熒幕裏印有綠葉的帆布因微 風而擺動,顯露出上述事情的纖薄性質 。

Sarah LAI Cheukwah

黎卓華 ‧ 香港 監控鏡頭

布面丙烯及油彩 76 × 122 厘米

2010

作品中的影像通常以第一身的角度描繪,讓景物以一種被抽離和 孤立的狀態出現在畫面上,並嘗試收窄和軟化影像中客觀景物和 主觀想象之間的界線。 在觀看外在世界的同時回歸自身,繪畫是我能夠保持專注當下的 一種實踐。我利用油彩營造一種很輕和自然的視覺效果,嘗試載 著個人的質感和溫度,我希望作品能夠以安靜的狀態存在著。

 

E-Circulation E 循環

Kingsley NG

伍韶勁 ‧ 香港

銀河鐵路 2013

10 視頻錄影裝置

國語,粵語,及英語版本迴圈播放

7 分 20 秒

10 視頻錄影裝置 國語,粵語,及英語版本迴圈播放 7 分 20 秒
Future Formula 未來方程式

GENG Xue

耿雪 ‧ 吉林白山 海公子

瓷雕塑動畫短片

13’15’’ 2013 - 2014

《海公子》是 2014 年的創作,它結合了不同的媒介,比如說青 花陶瓷的雕塑。它裡面有瓷器這樣一個傳統的語言,也有雕塑的 語言,同時它也是一個動畫短片,還有電影這樣用光和鏡頭的語 言。現在這個時代,我覺得用什麼樣的手段做藝術都可以,但最 重要的是藝術它不是你用了什麼手段,而是你是否用了一種很有 意思的、很精準的語言去傳達一種不可說的東西,我覺得這個作 品可能有這樣一種考慮。《海公子》取材於《聊齋》的傳統故 事,裡面有很多傳統的因素。我覺得創新永遠都不是憑空而造 的,它其實是在傳統的基礎上有一點點這樣的推進。

關於 K11 Art Foundation
鄭志剛先生 (Adrian Cheng) 於 2010 年創立 K11 Art Foundation (KAF)。 K11 Art Foundation 是一個旨在 推動中國當代藝術運動發展的非牟利機構,為大中華地區新晉藝術家提供一個具創意的培育平台,並將他們的 作品帶到國際舞台和廣大群眾面前。 K11 Art Foundation 著手促成多個具創意及跨區域的合作項目,包括與 巴黎東京宮及 Musée Marmottan、大都會博物館及紐約 The Armory Show 等合作,向亞洲以至全球展出中 國的優秀人才及他們的潛能。而在武漢的 K11 藝術村(藝術家駐村計劃)的 11 個獨特的空間作為了本地及國 際藝術家的交流平台,讓許多年輕藝術家創作和展示他們的作品。通過研究、行動和夥伴關係,以及匯聚各界 對藝術的熱愛和能量,K11 Art Foundation 會為大眾提供了多樣化的活動和展覽,以教育和提升社會對藝術和 文化的鑑賞能力。

傳媒請到下列網頁下載相關圖片:

傳媒查詢: 梁迪芬

(852) 3723 0054 / (852) 6777 0284

葉菲

(852) 3723 0058 / (852) 6777 0354

gillianleung@K11.com

feiyip@k11.com

 

詳情請瀏覽網址 www.k11artfoundation.org

請關注

Facebook: www.facebook.com/K11ArtFoundation

Instagram:https://instagram.com/K11ArtFoundation

-END-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Weibo
電郵
近期新聞稿
  • Infographic_1
    新世界發展4月底起免費派千萬個口罩 非牟利機構18區指定中心設自助提取機 受惠基層「嘟」卡領罩10周 鄭志剛:「要為港人解憂」
    更多
    K11_Xmas_Homepage_1920X1920
    《 K11 X’MAS REFLECTION》 聖誕藝術展
    更多
    Kulture11_K11 Website Assets_640x640-home
    《K11 KULTURE INCUBATION》多元文化展
    更多
傳媒查詢
下載新聞稿
下載文件